决不让公款送礼歪风反弹回潮
作者:   发布时间: 2014-09-04   访问次数: 23

 

一年多来,中央纪委逢节必发禁令,抓住中秋、元旦、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,强化节日监督,坚决反对“四风”,成效显著,群众称道。而今,中秋将至,在这一“四风”问题易发多发的重要时间节点,或有党员干部慷纳税人之慨,行送礼之事,对此,决不能掉以轻心,而应下大力气狠刹,决不让公款送礼歪风反弹回潮。

公款送礼缘何积习甚深

公款送礼的实质,是用纳税人的钱当筹码来追求个人或小团体利益。在公款送礼中,“巨额的公共资金通过暗流化为个人囊中之物,各种禁令和条例无声化解,相关法律法规被‘潜规则’架空”。这就会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易发频发的势头,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。

正因此,党的十八大以来,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,皆重拳频出,狠刹公款送礼歪风。随着各项规定的出台、各项举措的实施,高档礼品变得“烫手”,公款送礼显得“扎眼”,社会风气逐渐清正,节日良俗日渐回归。但是,一些商家对公款送礼这一畸形消费形式的“复兴”依然抱有幻想,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央狠刹“四风”的决心还心存侥幸,公款送礼的种类、形式不断翻新,特别是“网购+快递+电子礼品卡”新招的出现,让公款送礼摆脱了以往提着礼品东奔西走的模式,披上了“隐身衣”。

不容乐观的形势提醒我们,公款送礼歪风是社会久治难愈的沉疴痼疾,需要深刻分析其存在根源,以便寻求治理之策。

思想认识有误区。我国是一个重人情的国度,具有逢年过节互相走动、互致问候的传统。然而,一些党员干部对节日收取礼品的性质认识不清,简单地将其视为礼尚往来的民间习俗,认为只要不收钱,至多也就是轻微违规问题。久而久之,他们势必会对这些所谓的“礼尚往来”习以为常、麻木不仁,导致社会陋习积重难改。另外,出于人情之外因素特别是利益因素的考虑,传统的礼仪文化被庸俗化了。公款送礼成为谋取私利、互利互惠的敲门砖和润滑剂,成为一种官场“潜规则”,过节不送礼则成为很多单位和个人的心病。

工作作风有问题。对领导和同事,有的党员干部和他们志同道合、同甘共苦;有的情趣相投,视为知己,但也有的热衷于“拉帮结派”,或与同事、下级拉“圈子”,或到上级领导或部门那里找“圈子”。而大凡一心搞“圈子”的人,便容易选择公款送礼为其开路,因为这种方式既安全又方便。同时,当前一些下属为争取领导信任,一些下级为争取上级信任,不是以能力取胜,而是以公关和巴结取巧。不良的官场生态很容易衍生和催化公款送礼歪风。

制度规定有疏漏。在规范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方面,我国的制度存在较多漏洞: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缺少法制化程序,每年的预算显失法律效力;公共财政决算审核缺少民主化规范,人大代表不能认真审查、投票通过公共财政决算,各级人大的监督作用受到较大掣肘;公共财政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度不够、精细化程度不够,公开走形式、走过场现象时有发生。这些疏漏,极易导致公款使用一把手拍板、少数人决定。据媒体报道,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在内,如以宽泛口径计算,我国每年发生的小金库资金总额或在1000亿元以上。不难想象,公款送礼有着庞大的资金来源。

法纪治理有弱点。近年来,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禁止公款送礼的法律法规。逢年过节,中央和地方更是会专门下发文件,三令五申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其中关键在于执行不力、查处不力,党纪国法沦为一种摆设,没有发挥应有的震慑力,形成了“破窗效应”。这一情况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有了明显改观,但短期的治理效果难以根本纠正公款送礼的不正之风。

杜绝公款送礼需常抓不懈

公款送礼歪风由来已久、积习甚深,一朝一夕很难彻底根除。另外,“节日歪风”是“日常歪风”的延续。因此,不仅要抓住重要时间节点,提前预警,早打招呼,公开曝光顶风违纪案件,更要把功夫下在平常,采取有针对性、有力度的措施,常抓不懈,持之以恒。

一是强化宣传教育,提高思想认识。要加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,弘扬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,培养正确的节日情感表达方式和高尚的价值追求,从思想上根除公款送礼的歪风邪气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送礼者,就有收礼者。因此要特别注意教育领导干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任的领导干部,打着节日幌子的送礼绝非礼尚往来的民间传统那么简单,送礼者看重的是收礼者手中的权力。“权钱交易”、“权物交易”似乎各得其益,但一俟东窗事发,就会两败俱伤、得不偿失。大量实践证明:一些领导干部“落马”,大多是由收礼开始并渐次步入深渊的。同时,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,使他们自觉抵制违规发票入账、做假账等不良行为。

二是坚定理想信念,转变工作作风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:“作为党的干部,就是要讲大公无私、公私分明、先公后私、公而忘私,只有一心为公、事事出于公心,才能坦荡做人、谨慎用权,才能光明正大、堂堂正正。”理论和实践证明,党的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,都与公款、公权有关系。因此,应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,使他们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,谨记“公款姓公”,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;公权为民,一分一毫都不能私用,从而自觉抵制公款送礼等不良风气。

三是加强制度建设,推行阳光公开。应加快修订完善预算法,推动财政预算编制的法制化进程和决算审核的民主化进程,保障人大的监督作用。当前,各地区、单位和部门要重点针对“三公”经费超预算、设立小金库等问题,严格财务资金管理和报销审批程序,扼住公款送礼的资金源头;健全财务工作责任追究制度,一旦发现公款送礼现象,就及时查处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,并指名道姓曝光,管住乱花钱的手。同时,要大力推行阳光公开,一方面要推广使用公务卡结算,通过公务卡跟踪查询每一笔公务消费的明细,有效阻滞虚假发票乱开、乱报的问题,做到公款支付可追溯、可倒查;另一方面要实行公务消费阳光公示,畅通人民群众投诉、举报渠道,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利用网络、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参与监督,并发挥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媒体舆论监督作用,努力构建全社会监督公款送礼的大格局。

四是加大惩戒力度,实行依法治理。惩治公款送礼必须从严、有力。唯此,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、作风的感染力、制度的约束力、法纪的震慑力,从根子上刹住公款送礼歪风。对那些敢把中央要求当耳边风、不收手的顶风违纪者,必须露头就打,严厉惩治,而且越往后执纪执法越要严,以持续增强党纪国法的震慑力。纪检监察、财政、工商、审计等机关和部门,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,相互协调、密切配合,依照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、《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》等规定,不断加大对公款送礼者的处罚处分力度,努力营造公款送礼如过街老鼠,人人喊打的氛围。同时,国家立法机构应明确公款送礼的法律性质,可借鉴美国、德国、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有效做法,将礼品的金额限定在一定数额之内。无论是公款送礼还是私款送礼,只要超过该限度便以行贿罪论处,收受礼品者则以受贿罪论处,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理公款送礼的法制化水平。

终审人: 监察处

 

地址: 安徽省滁州市会峰西路1号(会峰校区)  邮编:239000 电话:0550-3087951
版权所有:滁州学院纪委办公室